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乐竞体育科大声音正文

抢抓机遇 攻坚克难 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校长曾庆田在六届五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18  点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内部治理效能

1.全面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主要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完成“十大工程”任务316项,主要办学指标实现历史性跃升。

2.深化校内综合改革。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制定评审评价工作管理规定,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库,学校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编制学校事业发展报告。推进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三定”方案修订,优化调整职称评聘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上级规范人员经费支出管理规定,调整基础绩效奖标准。加强“智慧人事”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启动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围绕教学、科研、人才等内容评议事项10项。优化资产配置,通过内部挖潜、调剂利用等方式盘活资产,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办法,构建科研用房有偿使用管理机制,制定团队用房管理办法,落实引进人才住房待遇,常态化进行职工住房选租。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制定规范学生食堂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获评“全省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标杆单位”。巩固校属企业改革成果,完善校属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3.加强学校法治工作。落实学校法治工作实施意见,建立重点领域“法治体检”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法律顾问队伍建设,落实重大合同协议、重大决策事项等合法性审查制度。加强校园法治宣传教育,举办法治文化节,依托宪法、民法典宣讲团加强普法宣传。协同推进法治建设,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青岛数字司法研究院,与青岛市检察院签订校检共建合作协议。入选省“学校依法治理改革试点校”。

4.推进校区特色发展。泰安校区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五大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五大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和5个专项工作组,以“五大基地”建设为引领,优化东西校园布局和资源配置,开展“解放思想 转变作风 创新发展”大讨论。济南校区深入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获批山东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工程项目,完成首批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并获滚动支持,校园两栋建筑入选济南市历史建筑名单。

(二)突出强基筑峰,扎实推进“双高”建设

1.全面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着力培育学科尖兵梯队,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获批在青高校产教融合示范学科。在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15个学科上榜,位列全国57位;在“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位。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加快构建现代学科体系。制定学科优化调整方案,自主设置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等5个二级学科,获批生物学硕士一级学科和设计、音乐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完成数、理、化、生基础学科硕士点布局,持续构建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完成测绘科学与技术等8个学位点周期性核验专家论证和系统科学等14个学位点专项核验工作。落实特色文科振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立项人文社科科研创新团队11个、高水平成果奖等培育项目46项。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山东省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建设第三批现代产业学院5个,获批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加强校企联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成立“山东能源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优秀组织奖”。推进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成立课堂教学改革等3个虚拟教研室,获批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实验教学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2项,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项。开展本科课堂教学准入考核,对434门本科“精彩课堂”进行管理成效考核。完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校企联合实训基地2个,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部通过教育部阶段性考核。承办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云端教学发展大会”和新时代“数字思政”创新发展论坛。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完成校外教学点优化调整,举办高端培训班20期。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优化调整本科招生专业,新增6个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撤销4个专业,停招7个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在青高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专业总数达到20个,列省属高校首位。完成智能采矿工程等11个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增列,立项建设5个校级微专业。加强高水平本科课程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加强教材建设管理,获评省一流教材5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首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4项。本科生源质量再创新高,录取本科生7362人,37个专业录取最低位次居省属高校首位。

3.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质量提升计划,获批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26项,获省研究生创新成果28项,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一等奖1项。录取博士研究生134人,硕士研究生3336人,全校在读研究生突破1万人。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中国科学院等联合获批科教产教融合专项招生计划194人,获批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基地1个。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授予76名研究生博士学位、2688名研究生硕士学位,获评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0篇。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获批并推进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建设,召开思政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建设院系开展验收考核。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获批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列省属高校首位;获批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入选省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8项。强化网络思政建设,入选“全国优秀易班共建案例”1项。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获评“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获评省高校辅导员创新工作精品项目2项、优秀案例2项,1人获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

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3.42%。加强美育工作,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面向师生举办“品千年古韵 展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演、大学生博艺节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16场,天齐合唱团参与中央电视台演出录制活动。健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优化课程实践体系,开设劳动项目148个,入选省劳动教育典型教学案例3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6项,列省属高校首位。学科竞赛国赛获奖2039人次,同比增长58.7%,首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四项榜单中均位列省属高校首位。落实社会实践“一院一品”,1个团队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和就业“一把手”工程,2023届毕业生11184人,初次去向落实率85.18%,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中获评“绿灯”先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获全省就业工作及时奖励集体记功。

(四)注重精准施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聚力高层次人才引育。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大胆使用、及早储备”,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新增国家级人才4人,引育省部级人才43人,遴选“山海英才工程”19人,4人入选青岛市拔尖人才,聘任兼职教授13人。建强人才工作平台,举办山东省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暨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期满评估获“优秀”等次,入选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平台项目。

2.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加快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遴选“杰出青年人才”2人、“菁英计划”58人重点培养。公开招聘青年博士110人、硕士30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68.65%。推进青年教师访学实践,选派48名教师赴国(境)内外访学进修,组织61名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遴选36人赴山东能源集团、滕州、莱西等挂职锻炼。组织新进教师参加导航计划培训,选派36人参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省级示范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高端研修。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2项。立项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拔尖人才培养项目20项。做好岗位管理和聘用工作,聘任专业技术岗位345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138人、学术教授5人、学术副教授47人。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招收博士后78人,获批“系统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覆盖。获评青岛市“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树师德 正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和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举办第三期青年教师暑期研修和师德师风专题网络培训。组织“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表彰和宣讲活动,选树“身边的榜样”师德典型,1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师工作室获评省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1人获评“齐鲁最美教师”。

(五)聚焦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项。中标山东能源集团千万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项目2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化项目118项,合同经费6039万元,到账经费3147万元。探索技术转移平台合作新模式,成立郯城技术转移中心、呼图壁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各类技术推广活动90余场,推介学校科技、专利成果1200余项。成立概念验证中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技术转移研究院被认定为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申请(接受)国(境)外机构资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理工类学术会议管理办法。深化科研采购“放管服”改革,建立“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科研经费采购机制,完善科研团队自行采购程序,进一步释放科研活力。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科研立项188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7项,计划与合同经费达6.12亿元(自然科学类5.93亿元,人文社科类0.19亿元),实到经费3.97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新高。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2258篇,CSSCI收录论文19篇,EI收录论文2852篇,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分别为373篇和14篇,出版著作88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其中一等奖10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另,上榜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奖励数量创历史新高,列省属高校首位)。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0个。

作为牵头发起单位,成立山东省储能学会。入选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2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2个。2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获评“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学报社科版首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扩展版,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创办英文期刊《Journal of Industrial Safety》。

3.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雏鹰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家,新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16个、科技企业22家,在园企业达到205家。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班2期,培育技术经纪人105人。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与济宁、德州等16地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山东大学、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8个单位开展科教合作,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签署协议继续共建海洋学院;与山东能源集团、济宁能源集团等22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加强理事会、校友会建设,成立新疆等13个地方校友会,校友会总数达到132个。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全年接受捐赠1186万元。

(六)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1.丰富国际化办学内涵。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扩优提质,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质性合作,赴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流访问,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等6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等3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与俄罗斯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等高校联合申报获批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3个。山东省与俄罗斯等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表扬,与韩国京畿大学共建中韩经济发展研究院。加强英文授课质量建设,立项校级双语(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20项。

2.拓展学生交流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韩国等国家的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8所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鼓励支持学生赴国(境)外访学交流,制定研究生国(境)外访学管理暂行办法,选派169名学生赴国(境)外访学,382名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16人获批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做好国际学生招生工作,全年招生479人,在籍国际学生852人。

3.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加大高水平外籍教师引进力度,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团队项目2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2项,获批山东省“高技术船舶与海洋装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教育部“春晖计划”国际合作科研项目6项,全年在研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3项。在聘外籍教师130人,1人获评“山东省荣誉公民”和“齐鲁友谊奖”。推动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修订教职工因公出国管理规定,26人赴国(境)外执行访问学者任务,30人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8场。

(七)坚持师生为本,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1.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校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青岛校区重点推进科创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田径运动场等项目建设。泰安校区完成多媒体教室设备升级改造、教学矿井可视化系统建设等项目。济南校区完成图书馆空间优化升级改造和斯威本学院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室、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1人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积极开源增收,优化资金支出,持续提升财务治理效能,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实现总收入23.06亿元,总支出22.49亿元。开展对照7所高校审计发现问题自查自纠和高校专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21项并全部整改完成。完成工程项目审计97项,审减金额1000余万元。学校获评首批省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教育审计先进集体,年度专项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列省属高校首位,1人获评“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提升水电暖智能化管理水平,获评省节能减排先进院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数据中心新机房建设,搭建综合校情动态大数据监管平台。统筹优化公共实验资源,开展科研用房调整,扩大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新增开放共享设备88台。加强图书、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成新一代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入选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山东省特色档案工作创新示范案例。

2.持续改善校园民生。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持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项校园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建设“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建成“一站式”学生社区。接入省高校“接诉即办”平台,办理师生诉求670余件,办结率100%。探索离退休工作新模式,落实“双重归属”制度,推进离休干部“一对一”联系关怀机制,做好“文化养老”工作,学校获评“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3.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办法,实施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完善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智慧安防体系建设,启用校园无人机巡逻系统。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实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实施实验室分类分级动态调整,加强重点危险源管控。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筑牢安全保密防线,落实学校保密工作提升实施方案,加强国家安全与保密宣传教育,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完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做好“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推进健康驿站建设。强化各类传染病预防教育,获批国家高校急救试点单位。学校获评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党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体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同心助力、全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上级领导、广大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及全体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教育强国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相比,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对省属高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相比,与学校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期待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治理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面对问题和不足,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

二、2024年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学校“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实施学校“十四五”规划和推进“双高”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科学谋划、聚力攻坚、“四抓落实”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科学谋划学校新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走在前、开新局,加快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优化调整“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全面客观总结规划实施进展和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形势变化和存在问题,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山东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优化调整“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开展发展战略研究,谋划学校新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思路。

2.全面深化校内综合改革。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率先探索类改革项目、完善提升类改革项目和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任务。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优化二级单位绩效考核办法,探索二级单位和职工考核“一票得优”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落实“三定”方案,推进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政策创新试点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咨询、审议、决策作用。加强理事会、校友会内涵建设,召开校友工作研讨会和理事会换届会议,探索成立校友企业家联合会。召开教育发展基金会换届会议,提高基金会汇聚资源、筹措资金的能力。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开展资产绩效评价,建立健全房产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完善采购工作机制,建立招标采购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巩固后勤管理改革成效,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健全校属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3.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学校法治工作实施意见,创建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法治体检”,将法治工作纳入中层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发挥校内外法律专家作用,强化业务培训,增强法治工作本领。积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师生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师生法治教育,提高师生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

4.加快校区特色发展。泰安校区着力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基本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聚焦智慧矿井建设,搭建面向全国的矿业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做好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转建升级有关工作,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展示区;推进继续教育与高端培训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高端培训,基本形成特色培训品牌。济南校区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和展区建设,基本完成科大历史承载区建设任务;深化校城融合,密切与省市政府的联系,建设“校友之家(济南)”,展示学校办学成就,基本建成省会展示区;提升国际化办学环境,构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推进“中澳智能制造联合研究院”建设,打造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区和国际化办学试验区。

(二)突出强基筑峰,扎实推进“双高”建设

1.加快推动“双高”建设。落实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和学科优化调整方案,加快建设“357”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制定实施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811”项目学科建设方案,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深化学部制改革,完善跨院部学科建设协调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学科建设效能。强化在青高校产教融合示范学科建设,做好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学位授权点内涵建设,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做好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工作,力争新增1~2个博士一级学科,努力在专业学位、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博士点上实现新突破。做好机械工程等8个学位点周期性核验专家论证工作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位点专项核验工作。

2.构建现代学科体系。加快现有学科体系优化升级,制定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构建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强化学科集群建设,构建“安全引领、行业特色、信息支撑”的学科集群,发挥高峰学科引领作用,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协同发展,完善分类分层建设和动态发展机制。做大做强工科优势,升级改造能源类学科,服务“双碳”目标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学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海洋工程特色,服务海洋强国、强省建设;强化信息支撑,推动传统工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夯实服务国家战略学科基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工科、新文科以及新兴学科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反馈意见,组织开展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建立整改工作台账,以落实审核评估整改驱动任务落实,进一步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落实专业优化调整方案,做好专业申报、停招和撤销工作,加强新工科、新文科等示范性本科专业建设。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普通本科高校重点领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青高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等高水平专业建设工作,推进微专业建设。做好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力争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以上。推进高水平教学成果培育工作,新增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15项以上,获批省级及以上高水平教改项目20项以上。加大优秀教材培育力度,完善教材管理规章制度,立项建设校级高水平培育教材20部以上。探索“精准招生”机制,争取各专业省内录取最低位次较上一年度均有提升,建立本科生荣誉成绩反馈生源高中制度。做好台港澳地区本科招生及培养工作。召开第22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3.深化教学过程管理与改革。全面落实人才培养“十四五”规划,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建设,以山东能源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抓手探索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建设,成立公共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面向部分专业基础课探索实施“双选”机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强化青年教师和新聘教师教学准入考核管理。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竞争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习教学工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和抽检工作。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构建分层次、模块化、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做好校外教学点优化调整。

4.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与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等做好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开设校所(企)联合及国际优质课程。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申报工作。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鼓励支持研究生赴国(境)外访学交流。探索荣誉学位授予机制,落实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责任,持续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强化学位申请审核管理。

5.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完善一体化“三全育人”制度体系,完成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建设目标和年度建设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总体方案的细化实施。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任务分解方案,建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组织评选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力争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8门,立项课程思政培育项目30项以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团员青年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挥新媒体工作优势,精准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建优配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完善“高选、精育、严管、优培”体制机制,推进职业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深化思政教育研究,搭建思政研究学术平台,产出高水平思政研究成果,打造1~2项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思政品牌。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打造思政、人文、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学生素质教育公共平台,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升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层次。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提高学生深造率。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强化精准资助。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落实就业工作方案,深化职业生涯教育,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公寓管理服务,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四)坚持精准施策,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1.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抢抓山东省学科建设“811”项目重大机遇,压紧压实人才工作学科为主体、学院为主责、学校为主导“三个责任”,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大胆使用、及早储备”的建设思路,坚持“稳量提质”,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调整考核聘用方式,修订“山海英才工程”“菁英计划”人才工作办法。落实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端、突出青年、突出海外、突出精准、突出团队、突出效益,重点培养和造就学术领军人才,努力实现院士引进突破,新增国家级人才(团队)6~10人(个)、省部级人才(团队)15~20人(个)。

2.加快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育支持力度,深入实施“菁英计划”,落实杰出青年人才培育办法,遴选50名左右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深化预聘——长聘制改革,制定新进人员预聘——长聘制管理办法。利用省市人才政策,依托“海外引才工作站”等平台,重点引进具有海外教育经历或工程实践背景的博士。完善社会实践和访学制度,选派45名左右教师赴企业、政府挂职锻炼,选派35名左右教师赴国(境)内外访学。落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强化青年教师助课过程监督管理。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稳步提高博士后数量、质量和待遇,新进站博士后70人以上。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师德建设体系。大力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做好教师激励表彰工作。依托“山海泉”师德宣讲团开展常态化、长效化师德宣讲与培训。落实师德考核、师德负面清单制度,严格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贯彻执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严肃查处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违反十项准则的行为。

(五)强化科研创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坚持“四个面向”,落实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国家、区域和行业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预算评审和项目过程管理,简化科技项目管理和科研事项审批流程。开展“科研特区”试点,围绕“长周期评价”和“有组织科研”配置人员、资金、平台等资源,赋予长周期评价相关特殊政策供给。聚焦重大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通过校内“揭榜挂帅”等模式,加快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培育与产出。

2.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和对接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努力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新突破,培育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3个。协同推进专职科研机构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重点培育战略性科研队伍,建设跨学科科研团队,探索成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积极筹备教育部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申请工作,新增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不低于13个(自然科学类10个左右,人文社科类3个左右)。依托山东省储能学会、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研究院等平台,在储能技术、材料科学、现代海洋等领域力争产出一批重大项目。发挥煤炭行业优势特色,对接大型煤炭企业,大力开拓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区域项目合作。抢抓军民融合机遇,按照二级军工保密资质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承担军工项目合同经费不低于1500万元,到账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加强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培育,筛选和支持重点科研攻关方向,获国家级项目130项以上(自然科学类123项以上,人文社科类7~9项),力争获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5项、杰出青年基金1~2项;获省部级政府奖及以上科研奖励1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3项,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6项;科研合同经费超过6.5亿元,到账经费不低于4亿元。落实特色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将振兴计划执行情况作为单位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坚持正确办刊导向,提升学报两刊影响力,优化栏目设置,加强英文刊建设。

3.增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落实技术转移研究院建设目标任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增强专利培育和管理能力,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探索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探索与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联动机制,完善概念验证项目评价标准,遴选概念验证项目5~8项。发挥技术转移研究院作用,新发掘可转化科技成果50项,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额7000万元以上,到账经费3500万元以上,培育中级技术经纪人50人以上,新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1~3个。实施智库提升行动,围绕双碳目标、能源战略、文化“两创”、区域国别研究、未来社会治理等领域,成立相关智库团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纵深性咨政研究。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力争新增科技企业17家,入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5个。推动建设“环乐竞(中国)创新经济圈”。加强铝离子电池中试基地建设。

4.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与成效。聚焦国家战略和山东省重点任务,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深化“三融合、三合作”,充分调动校内单位开展合作发展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深化与青岛、济南、泰安、烟台等地市和区县的交流合作,推进与军民融合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合作。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全面合作,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对接、合作,推进与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与2家以上央企或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加强与青岛西海岸新区合作,尽快启动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的运行,加快建设乐竞(中国)附属学校。

(六)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1.丰富国际化办学内涵。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探索境外办学,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引进和使用外国专家、授予海外专家名誉教授等方面,全方位拓宽合作领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交流合作。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6~8项。推进山东省与俄罗斯等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办好斯威本学院,申请新增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积极争取创办海外校区。推动专业课程建设国际化,引进国际化课程3门以上,积极申报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

2.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及学位互授、联授,新增6所以上合作院校。充分利用在线教学模式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国(境)外访学交流或参加线上国际教育学生达到300人以上。积极申报高层次留学项目和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扩大赴国(境)外学习学生规模。创新招生宣传形式,稳步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力争全年在校国际学生达到850人。推动国际学生教育提质增效,开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工作。

3.打造国际化教师队伍。拓宽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渠道,组织申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加强现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重点引进世界高水平外籍专家,引进国际高水平人才(团队)1~2人(个),全年聘用长短期外籍教师100人以上。建立教师海外访学基金,落实教职工因公出国管理规定,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选派教师赴国(境)外访学研修、参加学术会议等50人次以上。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双边会议8场以上。

(七)强化条件保障,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网络文化项目,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激励机制。推进青岛校区“创业故事”编纂工作,加强天齐合唱团、中华诗词大会、金晶民族乐团为代表的文化品牌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培育先进典型群体。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做好省级文明校园复审工作,全力推进全国文明校园申报创建。推进校园环境治理、绿化景观升级等工作,建设美丽校园。

2.完善基本办学条件。落实校园建设“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完善校园基础配套设施。青岛校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田径运动场等基础项目建设,适时启动体育馆、校史馆、学生公寓等项目规划建设,推进学生宿舍和食堂维修改造。泰安校区建设完善“五大基地”配套设施,济南校区用好市校融合工程项目,不断改善校区办学条件,深化城校融合,建设医联体。完善水电暖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适应财务管理新形势,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务数智化建设。创新筹资方式,增强筹资能力,拓宽筹资渠道,激发单位创收积极性,增加财务收入,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加强财务治理,开展财务治理任务落实及财务风险排查整改,落实办学成本分摊机制和过紧日子要求,稳妥调控人员经费支出占比,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最大限度降低学校财务风险。完善“巡察+审计+督查”监督联动机制,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审计,做好省委审计组入校审计准备和配合工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教学区网络基础环境,深入推进综合校情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加快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建设。创新实验设备购置管理模式,建设实验设备项目储备库,做好公共实验平台设备建设规划,扩大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改革教学科研用房管理,落实团队用房有偿使用制度,优化教学科研用房配置。加强图书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快推动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及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优化全国“一网通办”查档体系。

3.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指导意见,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加强“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发挥校园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平台等作用,努力解决师生员工急难愁盼问题。完善“双代会”代表提案征集与督办机制,办好2024年校园民生实事。提高校医院信息化水平,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健全完善离退休职工“双重归属”制度,提高离退休职工服务管理水平。

4.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大国家安全与保密宣传教育力度,落实学校保密工作提升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夯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加快建设校园“三防”体系,推进“校园天眼”二期工程建设,发挥校园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作用,加强警校联动,加大校园及周边隐患治理力度,推动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隐患查改常态化。强化实验室安全准入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推进网络安全建设,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各位代表,同志们!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和实施路径,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